【谁怜越女颜如玉,贫贱江头自浣纱 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谁怜越女颜如玉,贫贱江头自浣纱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洛阳女儿行》。这句诗描绘了一位美丽但生活贫困的女子,在江边洗衣的场景。表面上看,它是在描写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状态,实则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与感慨。
诗句中的“越女”指的是来自越地(今浙江一带)的女子,她容貌美丽(“颜如玉”),却因家境贫寒,只能在江边劳作(“自浣纱”)。而“谁怜”则表达了对这种处境的同情和无奈。整句诗反映了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不公,也暗示了美貌与命运之间的矛盾。
此句常被用来形容外表美丽但身处低微地位的人,同时也带有对现实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感叹。
二、表格解析
词语/短语 | 含义 | 诗句中的作用 |
谁怜 | 谁能怜惜、同情 | 表达对女子处境的惋惜与无奈 |
越女 | 来自越地的女子 | 暗示女子出身或地域背景 |
颜如玉 | 容貌美丽如玉石 | 形容女子的美貌 |
贫贱 | 贫穷低微 | 描述女子的社会地位 |
江头 | 江边 | 指明女子劳动的地点 |
自浣纱 | 自己洗衣 | 表现女子的辛劳与朴素生活 |
三、延伸理解
这句诗不仅仅是对一位女子生活的描写,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。它揭示了古代社会中,女性即使有才貌,也可能因为出身贫寒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机会。同时,也体现出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。
在现代语境中,这句话可以引申为:一个人或许才华横溢、外貌出众,但如果身处逆境,依然可能被忽视甚至被误解。因此,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在平凡中默默努力的人,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支持。
四、结语
“谁怜越女颜如玉,贫贱江头自浣纱”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,更是一种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。它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价值不应仅凭外表或身份来判断,而是要看一个人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、努力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