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格格不入典故】“格格不入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形容人或事物之间彼此不协调、不相容,难以融合在一起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,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格格不入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言虽有理,然其所行,则格格不入。”这里的“格格”是“隔阂”的意思,“不入”则是“不能进入”,整句意思是:虽然言论有道理,但行为却无法融入现实。
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,“格格不入”逐渐成为形容人与环境、思想与现实之间不协调的常用表达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解释 |
格格 | 隔阂、抵触 |
不入 | 无法进入、不相容 |
整体含义:指人或事物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、不适应,难以融合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描述人际关系 | 他性格孤僻,与同事格格不入。 |
描述文化差异 | 这种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。 |
描述思想观念 | 他的观点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成语 |
近义词 | 水火不容、南辕北辙、格格不入 |
反义词 | 融为一体、和谐共处、水乳交融 |
五、总结
“格格不入”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与人、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描述。它来源于古人的观察与思考,至今仍在日常交流中广泛应用。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思想。
文章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常见用法整理而成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“格格不入”这一成语,避免AI生成内容的机械感,力求贴近自然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