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】《后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稿,与《前出师表》并称“前后出师表”,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北伐的决心。虽然关于《后出师表》是否为诸葛亮亲笔仍有争议,但其内容在历史上影响深远。
以下是对《后出师表》的原文、翻译及简要总结:
一、原文节选
> 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
> 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
>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
二、翻译
先帝(刘备)不认为我地位低下、见识浅薄,亲自屈尊来访,在草庐中与我商议天下大事,因此我非常感动,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。
自从接受任命以来,我日夜忧虑叹息,担心不能完成先帝的托付,从而损害了先帝的英明,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荒芜之地。如今南方已经平定,兵力也已充足,应当激励全军,北上平定中原,尽我所能,铲除奸贼,恢复汉朝的江山,回到原来的都城。
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、尽忠陛下的职责所在。
三、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诸葛亮(争议) |
写作背景 | 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准备北伐时所作 |
主要内容 | 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,表明北伐决心,强调忠君报国之心 |
情感基调 | 悲壮、坚定、忠诚 |
历史意义 | 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抱负与责任感,成为后世忠诚文化的代表 |
文学价值 | 文辞恳切,情感真挚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|
四、结语
《后出师表》虽有学者质疑其真实性,但其精神内涵和语言风格与《前出师表》高度一致,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。无论其作者是谁,这篇文章都已成为中华文化中忠诚与担当的象征,值得后人深思与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