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虎视眈眈解释及出处】“虎视眈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敌意、蓄势待发的状态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描述竞争、威胁或潜在的危险。
以下是对“虎视眈眈”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: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虎视眈眈 |
拼音 | hǔ shì dān dān |
释义 | 像老虎一样盯着看,形容对目标充满敌意或觊觎之心,有伺机而动的意思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敌人、对手或潜在威胁者对目标的注视或准备行动的状态。 |
感情色彩 | 中性偏贬义,常带有威胁、警惕的意味。 |
近义词 | 虎踞龙盘、伺机而动、暗藏杀机 |
反义词 | 安然无恙、若无其事、心平气和 |
二、成语出处
出处 | 内容 |
《周易·颐卦》 | “虎视眈眈,其欲逐逐。” |
解释 | 原文意为:像老虎那样瞪着眼睛,目光凶狠,想要追逐猎物。后来引申为对目标充满敌意或企图。 |
现代使用 | 后世多引用此句作为成语“虎视眈眈”的来源,广泛用于描写竞争、威胁等情境。 |
三、成语使用示例
1. 历史背景:三国时期,曹操与袁绍之间曾有“虎视眈眈”之势,双方都对对方的势力虎视眈眈。
2. 现代应用:在商业竞争中,企业常常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“虎视眈眈”,必须时刻保持警惕。
3. 文学作品:如《水浒传》中,各路好汉之间也常有“虎视眈眈”的局面,暗含斗争与较量。
四、总结
“虎视眈眈”这一成语源于《周易》,原意是形容老虎盯着猎物的样子,后演变为形容人对目标充满敌意、蓄势待发的状态。它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,既可用于描述激烈的竞争环境,也可用于表达对潜在威胁的警觉。理解该成语的含义与出处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它。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的展示,可以清晰地了解“虎视眈眈”的含义、出处以及实际应用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