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乐不思蜀是说的谁】“乐不思蜀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、沉迷于眼前的快乐,而不思进取或怀念过去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,源自三国时期的人物,那么“乐不思蜀”到底说的是谁呢?
一、成语来源与含义
“乐不思蜀”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原意是指刘禅(刘备之子,蜀汉后主)在蜀国灭亡后,被魏国俘虏到洛阳,虽然身处异乡,却依然过着安逸的生活,甚至对故土毫无思念之情。后来人们用“乐不思蜀”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。
二、人物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 |
出处原文 | “禅曰:‘此间乐,不思蜀。’” |
意思 | 安于现状,不思故乡或进取 |
所指人物 | 刘禅(蜀汉后主) |
历史背景 | 蜀汉灭亡后,刘禅被俘至魏国都城洛阳 |
后世评价 | 多用于讽刺人缺乏上进心或忘本 |
三、历史背景简述
公元263年,曹魏攻破成都,蜀汉灭亡。刘禅投降后被送往洛阳,成为魏国的“安乐公”。在洛阳期间,他生活优渥,不再关心国家兴亡。有一次,司马昭问他:“你有没有想念蜀地?”刘禅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只顾眼前享乐,不思故土。
四、总结
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,最早是用来描述蜀汉后主刘禅的。他在蜀国灭亡后,安于魏国的富贵生活,不再怀念故土。虽然他的行为在当时可能是一种保全性命的策略,但后世多以此比喻人缺乏志向或忘本。因此,“乐不思蜀”所指的人物是刘禅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刘禅的历史评价或相关典故,可以继续查阅《三国志》或《三国演义》等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