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你问我答 >

成语拍案而起是什么意思

2025-10-31 05:53:11

问题描述:

成语拍案而起是什么意思,有没有人能看懂这题?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31 05:53:11

成语拍案而起是什么意思】“拍案而起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因愤怒或激动而突然站起,表现出强烈的反应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。

一、成语解释

成语 拍案而起
拼音 pāi àn ér qǐ
出处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怒,不许,曰:‘吾请奉璧往使。’……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……左右皆呼万岁,秦王亦不怿,遂罢会。相如归国,赵王以为贤大夫,使不辱于诸侯,拜相如为上卿。”(注:虽非直接出自此段,但类似情绪表达常见)
释义 形容人因愤怒或激动而猛然站起,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。
用法 多用于描写人物情绪激烈时的动作,常带有正面或中性的评价。
近义词 怒发冲冠、勃然大怒、怒不可遏
反义词 心平气和、泰然自若、不动声色

二、成语的使用场景

“拍案而起”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

1. 文学作品中: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或情绪变化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
2. 日常口语中:形容某人因不满或震惊而突然做出激烈反应。

3. 新闻报道中:描述公众或官员对某些事件的强烈反应。

三、例句分析

例句 解析
他听完这个消息后,拍案而起,怒斥对方的无理行为。 表现出极度的愤怒与不满。
在会议上,面对不公的指责,她拍案而起,据理力争。 展现了她的坚定立场和正义感。
看到这种不公平的现象,他拍案而起,大声抗议。 强调了情绪的爆发和行动的果断。

四、总结

“拍案而起”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,常用于描绘人在愤怒、激动或受到刺激时的瞬间反应。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。在写作或口语中合理运用,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人物的情感状态。

通过了解其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例句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式,避免误用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感染力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