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算尽锱铢历史典故】“算尽锱铢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连极小的财物都不放过,形容人非常吝啬、精于计算。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吝啬或过分计较,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
“算尽锱铢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多用于描述那些在经济上极度精明、甚至有些贪婪的人。其中,“锱”和“铢”都是古代重量单位,极为微小。例如:
- 锱:古代重量单位,一锱等于六钱。
- 铢:古代最小的重量单位,一两等于二十四铢。
因此,“算尽锱铢”字面意思是“把每一丝一毫都算清楚”,引申为对金钱、利益的过度计较,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。
二、历史典故举例
| 典故名称 | 出处 | 内容简述 | 原因/寓意 |
|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 | 司马迁 | 记载商人范蠡、白圭等人的经商之道,强调精打细算、积累财富。 | 强调商业活动中对细节的重视,但也隐含对过度逐利的批评。 |
| 《世说新语·俭啬》 | 刘义庆 | 讲述王戎、石崇等人在生活中的节俭与吝啬行为。 | 表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财富的极端追求与吝啬心理。 |
| 《红楼梦》 | 曹雪芹 | 贾府中一些人物如王熙凤、贾琏等,精于算计,管理家务。 | 展示了封建大家庭内部复杂的经济关系与人性的复杂性。 |
三、现代应用与评价
在现代社会中,“算尽锱铢”多用于批评那些过于精明、不讲情面、只顾个人利益的人。它既可以是贬义词,也可以是中性词,视使用场景而定。
- 贬义用法:形容人小气、自私、缺乏同情心。
- 中性用法:指人在经济事务中非常谨慎、精明,有较强的理财能力。
四、总结
“算尽锱铢”这一成语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财富管理的重视,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性中贪婪与节俭的矛盾态度。在不同历史时期,它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意义,成为研究古代经济、伦理与社会风貌的重要线索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算尽锱铢 |
| 含义 | 形容人极度计较金钱,精于计算 |
| 来源 | 古代文献(如《史记》《世说新语》) |
| 词汇解释 | 锱、铢为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 |
| 典故举例 | 范蠡、王戎、王熙凤等人物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吝啬或过度计较的行为 |
| 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经济观念与人性探讨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