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恺悌的汉语大词典恺悌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恺悌”是一个较为文雅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。为了更好地理解“恺悌”的含义及其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解释,我们可以从其基本释义、出处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梳理。
一、
“恺悌”一词出自古代汉语,主要表达的是和乐、宽厚、仁爱的意思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恺悌”被解释为“和乐、宽厚、仁爱之貌”,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温和、待人宽厚,也用于描述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或政治环境。
该词多见于古籍文献,如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,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。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,但在文学、历史研究等领域仍有参考价值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恺悌 |
拼音 | kǎi tì |
词性 | 形容词(也可作名词) |
基本释义 | 和乐、宽厚、仁爱之貌;形容性格温和、待人宽厚。 |
出处 | 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。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天监厥德,俾尔维何?谓尔挚友,汝予之德,不违于理。”(注:虽未直接出现“恺悌”,但相关思想体现) 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慎徽五典,五典克从;纳于百揆,百揆时叙。”(含“恺悌”精神) |
引申义 | 用于描述理想社会状态或统治者的仁政风格。 |
现代使用情况 | 使用频率较低,常见于学术、文学及历史研究中。 |
近义词 | 温和、仁慈、宽厚、和善 |
反义词 | 刻薄、严厉、冷酷、暴戾 |
《汉语大词典》解释 | “恺悌,和乐、宽厚、仁爱之貌。多用于形容人之德行或治世之道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恺悌”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,体现了古人对人性与社会的理想追求。虽然在现代日常语言中使用不多,但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,值得我们在学习古典文学和历史时加以关注与理解。通过查阅《汉语大词典》,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这一词语的本义与演变过程,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