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始作俑者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指代首先做某件事情的人,尤其是那些引发不良后果或负面行为的发起者。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,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在错误或不道德行为中起带头作用的人。
一、故事来源
“始作俑者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。原文是:“仲尼曰: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’”意思是孔子看到有人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,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,因此感叹:“第一个开始用俑殉葬的人,大概不会有后代吧!”后来,“始作俑者”便用来形容那些率先做坏事的人。
二、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始作俑者 |
出处 | 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 |
字面意思 | 最早制作俑的人(古代陪葬品) |
引申意义 | 首先做坏事或引发问题的人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使用场景 | 批评或讽刺率先做错事的人 |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始作俑者”常用于以下情境:
- 批评社会现象:如“某些企业为了利润,最先违规操作,成为始作俑者。”
- 历史回顾:如“他是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,但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下场。”
- 网络用语:有时也用于调侃,比如“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是谁呢?”
四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始作俑者”常被用来批评人,但在使用时应避免过于武断。有些情况下,所谓的“始作俑者”可能是出于无奈或误解,并非真正恶意。因此,在具体语境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。
总结:
“始作俑者”源自古代对殉葬制度的批判,现多用于指代引发不良后果的首倡者。它具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与对象,以避免误伤或误解。